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請嘉義大學教授唐榮昌 分享大學生情緒關卡與同理心調適

 

【文字:推教中心胡瓊文;編修:公共事務組】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推廣】

3 4 10 16

2025-10-01 國立高雄大學《卓越講座》邀請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唐榮昌,以「大學生情緒關卡的揭露──情障本位的開導」為題,分享多年輔導與學務經驗,剖析大學生在升學過渡期的心理困境,並提出自我調適與同理心實踐的重要性,期盼協助學生以更健康的心態迎接挑戰。

該場講座於9月30日舉行,行政副校長吳行浩特別到場致意並致贈感謝狀。他表示,唐榮昌長期關注特殊教育與學生輔導,演講內容深入淺出,既有理論高度,又貼近學生真實需求,讓師生都能獲益良多。

唐榮昌為美國范德堡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涵蓋特殊教育、重度障礙及情緒行為,並曾擔任嘉義大學學務長、特殊教育中心召集人,學術與行政經驗豐富。他指出,許多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後,面對新環境、人際互動與生活壓力,常出現焦慮與不安;不同於高中設有輔導老師,大學資源相對分散,學生必須學會主動尋求協助。

他表示,情緒困擾的來源多樣,包括課業、人際與經濟壓力等,「情緒的第一道把關是自我調整」,若能及時調節心情,就能避免問題惡化。他舉案例說明,內向學生因不善表達易陷入孤立,外向學生則可能因衝動引發衝突。曾有學生在社團中缺乏支持而感到受挫,最後選擇極端行為,提醒大眾更應重視情緒支持與同理心的建立。

唐榮昌進一步指出,同理心不是簡單的「下次努力」,而是理解當事人的挫折與難過,並給予具體回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安撫情緒並建立深層支持。他也提醒,若情緒困擾持續且嚴重,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平時則可透過與同儕交流、或適度申請「心理假」舒緩壓力,這些都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此外,他以「心理防衛機轉」說明人們常透過「酸葡萄心理」或「甜檸檬心態」維護自我,適度運用可保持平衡,但過度僵化則不利成長。他勉勵學生學習欣賞他人、以積極態度面對不足,才能培養更強的情緒韌性。

「大學是一段自我探索與成長的重要歷程,唯有自我覺察、調整情緒,並以同理心建立支持網絡,才能走得更穩健。」唐榮昌強調,敏銳的情緒並非壞事,但需要引導與轉化,唯有懂得調適,才能在學習與人生道路上邁向成熟。

#SDG3 #SDG4 #SDG10 #SDG16 @推廣教育中心 &教學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