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字、照片:東語系副教授裴光雄;編修:公共事務組】
2025-10-07 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東語系)越南語組副教授裴光雄,日前邀請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宏達,以「雅俗共賞:詩詞吟唱與台灣歌謠」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帶領學生從聲韻文學視角理解台灣文化的多層內涵。
本場講座於9月30日舉辦,為裴光雄本學期開設《台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程單元之一,同時亦為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系列活動。課程透過跨領域觀點,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學與音樂之間的文化連結;除介紹越南與東南亞各地的民俗與文化資產外,也從比較角度重新認識台灣本土的文化形式,理解吟唱、歌謠與集體記憶的互動關係。
裴光雄開設之「東南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程,結合教育部「實務教學研究計畫」與「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推動,以台越文化為核心,引導學生從民俗信仰、音樂歌謠到祭儀藝術深入探討文化傳承。課程除邀請台、越兩地學者講授廟會與信仰議題外,更融入人工智慧技術,培養學生運用AI進行資料整理、影像生成與數位再現,將田野調查成果轉化為漫畫、影片或展演作品,實踐文化保存與創新應用,展現跨域學習的深度與創意。
林宏達的演講指出,「詩詞吟唱」是中華文化圈最具代表性的聲音藝術,源於《詩經》的歌詠傳統,歷經唐詩、宋詞等時代演變,文人藉由吟誦展現語言節奏與情感流動,使詩文兼具文字與音樂之美。他進一步說明,「依字聲行腔」是吟唱的關鍵所在,講究語音高低、平仄與節奏變化,並於現場親自示範吟誦段落,讓學生體驗文字轉化為旋律的藝術魅力。
除探討詩詞吟唱的歷史脈絡外,林宏達也以「台灣歌謠」為例,闡述地方文化與音樂的深層連結。他指出,台灣歌謠兼具旋律性與生活性,既有文人介入創作的精緻詩意,也有民間口傳的樸實情感,內容貼近社會變遷與人民日常,展現出「雅俗共賞、宜古宜今」的文化樣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