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10-15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應數系)特聘教授兼教務長張志鴻接受教育廣播電台高雄分台《Tea Time時光》節目單元《趨勢瞭望台》專訪,從數學與算術的差異談起,分享數學教育的核心價值,並以課程設計與研究領域為例,展現數學如何成為生活與專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張志鴻指出,數學並非單純的計算,而是邏輯推理與抽象思維的訓練。與語言或程式學習相比,數學需要更長時間的養成,因而業界特別看重數學背景人才。他強調,數學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能否耐得住寂寞、承受反覆思考的孤獨感,並在過程中培養出毅力與抗挫力。
他形容,中小學所學多為算術,而大學階段才真正進入數學的殿堂。許多新生初入學時會感受到「震撼教育」,因為必須拋開單純的演算習慣,轉而面對抽象概念與邏輯推理。
為降低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張志鴻曾在通識教育中心開設《數學生活》,將複雜理論轉化為日常案例,如「推銷員問題」對應現代導航路徑規劃,讓學生體會數學實際應用的價值。他認為,生活化的引導不僅能幫助非本科系學生,也能讓數學系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抽象理論。
張志鴻與校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吳志宏合作,開設跨域課程《進擊的大學生》。課程要求大學生將國小數學結合機器人設計,並實際走入校園授課。由於課程名稱新穎,選修踴躍,但學生在實作中挑戰連連,甚至曾因無法控管課堂秩序而「崩潰」。然而經過反覆演練與檢討,學生逐漸展現成長,甚至能獨立授課,部分同學更回到課程擔任助教,協助後進。
張志鴻強調,這門課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實踐,更是團隊合作、課堂經營與臨場應變能力的全面訓練。
談及研究專業,張志鴻指出,人工智慧背後的神經網路,本質上是數學中複合函數的延伸;而颱風等自然現象的預測則與動態系統密切相關。數學的使命在於揭示複雜現象背後的規律,並藉由人工智慧與專業經驗的結合,提高人類對未來的掌握能力。
他認為,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的差別在於興趣方向:前者著重於抽象結構,如數論;後者則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他本人則在理論與應用間保持廣泛興趣,並特別重視如何引導學生將數學與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結合。
張志鴻表示,數學系畢業生的出路遠超出傳統印象,業界主管甚至直言:「既然能撐過四到六年的數學訓練,任何業務挑戰都難不倒。」數學訓練所培養的邏輯力與學習力,已成為職場上的核心優勢。
他最後引用哈佛大學前校長 Drew Faust 的話指出,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畢業時能分辨誰在胡說八道。數學強調邏輯推理,能幫助人們辨識似是而非的言論。他鼓勵學生勇於親近數學,將其視為培養思辨力與面對複雜世界的重要工具。
《趨勢瞭望台》單元為高雄大學與教育廣播電台高雄分台(FM101.7)合作企劃,節目由主持人朱茹玉(Ruby)擔綱,每月邀請高大各領域教授,分享專業研究與社會趨勢,協助聽眾在繁忙日常中掌握世界脈動與前瞻觀點。本次專訪錄音將在16日於電台首播(電台官網自節目上架起保留 60 日):https://reurl.cc/LnR6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