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EMBA畢業校友謝武吉 獲選經理人月刊MVP100

受訪者:汎武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武吉

學經歷:
國立高雄大學EMBA金門班第1屆校友
汎武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社團法人高雄市汎武吉祥連心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高雄聖淵啟仁中心董事

得獎榮耀:
阿里巴巴2015年 B2B台灣十大網商第1名
經理人月刊2016年MVP100服務創新類

前言:
國立高雄大學EMBA金門班第一屆校友謝武吉經營電力配電事業有成,2015年榮獲「阿里巴巴2015 B2B台灣十大網商第1名」,2016年再度獲選「經理人月刊 MVP100(服務創新類)」,除了精益求精,立志成為能源管理專家,謝不忘投身公益,給自己許下兩個目標:擔任青年學子職涯輔導的指引燈塔、腦性麻痺患者終身志工。

以下為專訪內容整理,以第一人稱敘事:

1988年我在高雄創立汎武集團,資本額600萬,員工數不超過5人,主要經營電力配電器材經銷及代理,第1年營收200萬元。後來陸續往台南、台中、台北拓點,公司規模隨著擴大,亦從傳統的電料行,蛻變為包括「日立(Hitachi)」等知名品牌的經銷及代理商。

目前共計6個事業部、2家子公司,包括電力配電、工業自動化、散熱模組、系統整合及綠築智能事業部之零組件及設備經銷通路,現在資本額1.2億元,年營收接近10億元,100個員工,持續朝供應鏈垂直整合布局。

事業如同人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汎武營運經歷多次起伏,如金融風暴、中國大陸布局受挫,但我個性樂觀、熱愛挑戰,抱持「10人中,9人說不可能,那就是機會」觀念,好做的生意也代表容易被取代,所以我偏好高難度市場,一旦成功打入(市場),障礙就成為阻隔競爭者的護城河。

因此我決定加入阿里巴巴集團的「B2B(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平台,希望更上一層樓。他們(阿里巴巴)就像是高知名度地點佳的百貨公司,大量人潮吸引廠商進駐設櫃,但人潮不等於錢潮,生意成交仍要回到基本功(面)。

電子商務對我猶如陌生領域,頭兩年銷售不見起色,第1年非但沒有成績,還需給付阿里巴巴20萬元上架費(年度)。

但放棄從不列入我的選項,第2年起,我要求阿里巴巴,加強人員銷售、物流、金流等教育訓練,終於,第1筆來自巴基斯坦,僅台幣100多元的電腦風扇訂單,但已給我們信心,開啟往後爆炸性成長,2015年更榮獲「阿里巴巴2015 B2B台灣十大網商第1名」,評審說,我勝出關鍵是「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這兩年,B2B佔了整體營收10%,我預估尚有衝到30%的空間,但前提是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因為我賣的是工業性產品如開關、高壓電設備,如何突破當地代理商既有銷售通路、服務、產品庫存(立即供貨)等優勢?與B2C不同,B2B強調要取得客戶信任,無法砸錢立竿見影,皆需時間建立。

話說回來,我很慶幸做了報考高雄大學EMBA(金門班)的決定,2005年就讀,正逢我創業第18年,公司導入一連串制度,儘管聘請專家,但太專業了無法溝通,找不到著力點、問題點,索性我跳下去自己學。

我是第1屆畢業校友,上課地點遠在金門,每逢周末就從高雄飛去上課,學生認真,教授更認真,列出預習書單都可堆成小山,尤其是教授廖四郎開的,正是我急需的知識(可轉換公司債),沒課的假日幾乎都埋首書堆,讀得津津有味。兩年學習時光,不論是企業或是人脈經營都受益良多。

高大讀書也影響我集團用人政策,我是求職者面試最後1關,確認其品德、穩定性、企圖心。通過後,準同仁除了收到到職日通知,還有1封我給他的手寫書信,表達歡迎與成長承諾:職能、財富、品德3方面的成長。

我承諾同仁,「只要我眼睛沒閉起來,你盡管放心、努力上班」,但也要兢兢業業、努力打拼。

所以他們最常被問也滾瓜爛熟的問題,莫過於:你的薪水誰給的?以及誰幫你加薪,兩者答案分別是「自己」及「客戶」,藉此勉勵衝業績、做好顧客服務。


再談談我許自己另外兩個人生目標。

我很羨慕這時代的年輕人,普遍接受良好教育,各方面素質條件都好,缺的只是機會(實務經驗)、企圖心、態度。

我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什麼,付諸實踐,成立「社團法人高雄市汎武吉祥連心會」,宗旨是成為中學生、大專青年生涯規畫的燈塔(引路人),實際作法,包括校園巡迴演講、分享自身經歷。

我也提供大專生實習名額,並非走馬看花,必須照表操課,結束時聽取心得簡報,給予意見回饋,還加Line保持聯絡,尤其他們求職找工作,再忙都「以讀並回」,給意見及鼓勵。

此外,特別針對品學兼優清寒學生登門拜訪,邀請(畢業後)到汎武集團上班,不只翻轉命運,也加以培養、列入接班人計劃,我認為這比金錢援助更有意義。


我另一個目標是成為腦性麻痺患者終身志工。

「財團法人高雄聖淵啟仁中心」於1989年創立,專收0至35歲中度、重度、極重度發展遲緩者,包括腦性麻痺,由「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銀樹創辦,當時他邀請我加入成為董事,一做就10幾年到現在。

老實說,一開始我相當排斥,因為看到學員無法自理生活,遑論表達、行動時,任誰都感到心酸不捨,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一度萌生「落跑」念頭。

但引領我轉念,走出悲觀死角的,也是這群孩子及其父母,或許他們淚已流乾,面對人生更顯堅強與樂觀,努力復健、學習生活自理,父母也會因為孩子的進步雀躍不已,令人感動。

我透過演說分享上述例子給類似情況家庭,以及社會大眾,不僅提醒父母把握住學習與潛能開發黃金時期,也盼請各界表達關懷,不一定是金錢、物資捐輸,只要有空前往聖淵,為孩子、家長打氣即可。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