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創新學院、資管系、土環系 以資料思考 引導高市府打造市民有感道路養護服務

--
【文字、照片提供:教學發展中心_沈佳君】

2019-10-30 國立高雄大學創新學院、資管系、土環系教授跨域合作,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於108年10月由連興隆副校長兼創新學院院長率領團隊,針對近來高雄市民最關切的議題,舉辦2場「道路養護問題挖挖挖工作坊」,運用資料科學與設計思考的方法,分桌引導來自高雄市政府負責道路養護的不同單位、公務年資不到一年到超過20年的主管與同仁,分享道路養護實務經驗,發掘面對的難題,並透過彼此業務的資料交叉運用,讓看起來個別獨立、平凡的資料,利用資料科學的技術產生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模型。

工作坊分別在10月16日、23日兩日進行,各桌桌長除由高大土環系連興隆、童士恒、甯蜀光老師、資管系林杏子、蕭漢威老師及創新學院張雅淨老師擔任,也安排資料科學專家張維志資訊長、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台北市電腦公會與會參與討論。

第一場工作坊一開始透過主持人設計的破冰遊戲,引導與會者主動說出個人的特殊經驗,讓彼此熟悉其他人所負責的業務以及與自我業務的關聯,並透過分組討論,讓來自不同單位的市府人員,共同討論與歸納道路坑洞損壞類型與造成的原因,並探討目前處理方式及不足之處。在各組的討論中多半指出,道路損壞的類型主要為道路坑洞、車轍、路基掏空、龜裂等,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除了重車、植物竄根等外力影響、鋪面材料老化、頻繁挖掘與回填不實等技術面問題,大多都和側溝、管線及箱涵等(近八成因素來自「水」)破損、雨量等環境因素有關。最後,與會人員歸結出最關心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選擇道路刨鋪順序、完善管函圖資及早預防道路損害、以及改善為了釐清道路養護原因所耗損的人力問題。此外,多數參與者也都表示經費和人力方面的不足常常成為道路養護上最大的瓶頸,即使各單位都擁有成熟的修護工程經驗,但面對處理道路坑洞問題往往只能做到「修一個算一個」的事後修繕工作。

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新興科技,透過資料建立出的模型,解決人力安排或是經費使用效率的問題,也正是此次活動想要傳達給大家的觀念。為了讓市府官員更了解資料的應用有助於解決業務問題,高大特別分享為高市府設計的「1999即時儀表板」以及以歷年雨量資料與民眾通報道路坑洞資料深度分析去年823豪雨造成道路坑洞的成果等資料應用的相關範例,讓市府官員理解靠著各方資料的堆疊和驗證,量化民眾報案資料並讓其具備即時性,可以讓資料本身變得有應用價值,並深刻體認到到「資料能做什麼用」,期待提升大家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度,進而轉換出一個類似1999服務的系統,以解決道路工程養護上所面臨的問題。

第二場工作坊主要透過第一場工作坊彙整出道路養護人員最關心、迫切需解決的道路養護面對的問題,盤點相關資料或是資料數據的類型、取得管道,讓資料可以被後續地應用在各項系統中進行分析。高雄大學更進一步運用第一場工作坊市府同仁關心的議題,及短時間內取得的有限資料,分析高雄百大常修道路分布、道路坑洞通報案件的道路損害類型及確認損害類型所耗費的人力情形,其中蕭老師更特別提出正在試驗開發的「智慧分案系統」,以協助解決目前遇到釐清道路養護原因造成的問題,未來高市府聯合服務話務中心收到民眾申訴案件,只要在該系統中輸入一段關於道路問題的簡單描述,就能夠找出該問題所負責的相關單位,隨著歷史數據越龐大,智慧分案系統可遵循的依據越多,亦能提升整個系統分案的準確性。高大團隊希望藉由這個系統,讓大家了解,當各單位的資料跨域整合,就可以運用在其他不同情況,甚至被被運用在解決我們總認為無解的問題。

活動的最後,連副校長以簡短兩句”Data is king.”與”Data is everything.”做結尾。資料和數據的價值遠大於我們的想像,若各單位能整理好手中的資料並釋出,讓更多人能夠加值應用,相信未來在解決問題時,必能產出一套更妥善、更有效率的處理方式。


--
瀏覽數: